他日夜期盼的是舉天之下,若是有君主可以賞識他那十幾萬字的著作,那則是他願意肝腦塗地、報效之所。
菅義偉強調,關於慰安婦問題,已經基於1965年《日韓請求權協定》得到了完全且最終的解決,菅義偉強烈要求韓國政府採取措施,糾正此違反國際法的做法。針對此判決,日本政府不打算上訴,擬無視審判本身,不過圍繞歷史問題的日韓對立或將激化。
2016年3月,29名慰安婦受害者和12名遺屬,透過「民主社會律師會」向韓國首爾中央法院起訴韓國政府,控告韓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署了「最終而且不可逆轉」的協議,以該協議侵犯人格尊嚴、財產權及接受政府外交保護的權利為由,要求法院審查該協議是否違憲。「日韓貿易戰」恐開打:日本限制半導體原料出口,南韓能拿什麼反擊? 日韓貿易戰再升級,青瓦臺拋震撼彈終止日韓「軍事同盟」協定 韓國慰安婦議題,在2016年再度被帶上法庭。不過這項協定在2018年率先因徵用工的問題遭到推翻。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2019年7月底,韓國民眾手持抵制日本的標語和圖樣,於日本駐韓大使館前抗議。不過這項協議並不被民間接受。
國際法院是基於國際法處理國家間例如領土問題等紛爭的聯合國機構,由於審判進行原則上需要當事國同意,即使日本提訴,韓國也有可能拒絕日本政府要求讓判決無效,韓國政府則表示不介入司法判斷,雙方的立場不同變得鮮明起來。2012年陳偉殷赴美加入巴爾的摩金鶯隊,2016年再與邁阿密馬林魚簽下5年8000萬美元新約,創下華人運動員最高身價紀錄。
修瓦特賽後表示在濕滑的環境下,任何人都控不好球,投手也得改變策略,能投進好球帶、差不多即可。但大聯盟視投手手臂為消耗品,為了應付每年162場例行賽,原則上設定100球的限制,先發投手的任務就是在這個球數內盡可能拉長局數,5局則是責任門檻。但在日職,拿到的卻會是整個三連戰的球探報告。這一點,恰恰呈現出美日棒球文化的差異。
要說這一點有多特別,得先解釋大聯盟賽後的採訪規則。修瓦特賽後就說,球季還很長,隊友幫忙打下大幅領先,投手應該放手攻擊好球帶就是。
因此在採訪陳偉殷的過程中,也讓筆者感受到以下美、日棒球的差異,值得參考。談到美日文化,會有日本重視團體群性、美國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印象,其實後者未必是一種自私,而是更重視個人的差異性,給予「客製化」對待。不過比賽打完,當地記者有截稿的時間壓力,都是讓他們先進行聯訪,接著才是球員所屬的母國媒體。完投過去在日職被視為燃燒鬥魂的紀錄,投手琢磨每一顆球作為其投球技藝的展現,破百球完投更有完全燃燒的美感。
事實上透過大聯盟的歷練,陳偉殷的投球功力又上升了一個檔次,因為美職講究「客製化」、能替面臨瓶頸的選手單獨診斷並提供專屬建議,突破盲點,與「百科全書」般的日式細膩大不相同。不同的是,面對美媒訪問是透過翻譯回答,對台媒自然直接講中文,但陳偉殷與日媒也能以流利的日文互動,語言天賦或許也是他的另一個特色。而在兩周後的「波士頓馬拉松日」,陳偉殷被迫於陰雨天的芬威球場出賽,也是先發4.1局就投出五次四壞,被迫早退。陳偉殷是第一個帶著日職資歷赴美發展的台灣棒球員,而且五年中央聯盟生涯已累積36勝,也讓他在2012年代表巴爾的摩金鶯隊出賽後,被美國、台灣、日本三方的媒體記者先後訪問,幾乎是種前所未見的規格。
陳偉殷曾透露,在大聯盟假設他被排定主投某個三連戰的第二場,教練團就會給他該場的球探報告,可先做研究供比賽中配球參考。2015年陳偉殷新球季初登板於客場先發對決坦帕灣光芒隊,前兩局金鶯就攻下六分領先,結果陳偉殷五局沒投完就用了近百球,被迫退場錯過勝投。
適應美職,練出新武器變速球 陳偉殷到美國才學的變速球(changeup),可以說是「客製化」指導的最佳案例。文:李弘斌 美台日三方訪問,前所未見 陳偉殷出生於台灣高雄,高中加入棒球名門高苑工商,2002年IBA世界青棒錦標賽,對韓國隊演出12次三振完封勝,獲得大會最佳左投手,一炮而紅,也讓他在2003年底簽約加盟日職中日龍隊。
不過最困難的挑戰莫過於美職較日職更快速的登板頻率,投手必須以「投一休四」的節奏調整出賽狀態,而美職為了讓先發投手儲備每季能扛200局的體能及減少受傷機率,搭配嚴格的用球數限制。以陳偉殷為例,他在大聯盟若覺得最近投球有狀況需要調整,可以向教練團反映,球隊就會替他安排牛棚練投,由投手教練、牛棚教練在旁觀看並給予建議,且建議方式並非要將球員套入一個制式的框架中,而是依照其原本動作進行嘗試,視效果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一般而言,球員賽後最多也就是接受兩批訪問,但陳偉殷通常得比其他人更晚休息,因為接受美國、台灣記者訪問之後,他還會非常親切的滿足日本記者的需要。其實陳偉殷在日職並未投變速球,但原本對決右打者的主要武器指叉球(Splitter)在大聯盟逐漸式微,他也開始學習變速球。像陳偉殷、王建民這樣的台灣球星,或者其他日、韓名將,在大聯盟都屬於非美籍球員,現場可能有其母國記者需要採訪陳偉殷曾透露,在大聯盟假設他被排定主投某個三連戰的第二場,教練團就會給他該場的球探報告,可先做研究供比賽中配球參考。
完投過去在日職被視為燃燒鬥魂的紀錄,投手琢磨每一顆球作為其投球技藝的展現,破百球完投更有完全燃燒的美感。以陳偉殷為例,他在大聯盟若覺得最近投球有狀況需要調整,可以向教練團反映,球隊就會替他安排牛棚練投,由投手教練、牛棚教練在旁觀看並給予建議,且建議方式並非要將球員套入一個制式的框架中,而是依照其原本動作進行嘗試,視效果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不過最困難的挑戰莫過於美職較日職更快速的登板頻率,投手必須以「投一休四」的節奏調整出賽狀態,而美職為了讓先發投手儲備每季能扛200局的體能及減少受傷機率,搭配嚴格的用球數限制。而以「一生懸命」為座右銘的陳偉殷,也常常擺脫不了他追求完美、一定要把球控在邊邊角角的個性,連對他疼愛有加的金鶯隊教頭修瓦特(Buck Showalter),有時也不免要嘮叨幾句。
但在日職,拿到的卻會是整個三連戰的球探報告。鬥魂完投 vs. 球數嚴控 從日職到美職,包括大聯盟比賽用球較滑,進攻兩出局後投手不能像日職一樣,先在界外區傳接球暖身,球員都得想辦法習慣。
不同的是,面對美媒訪問是透過翻譯回答,對台媒自然直接講中文,但陳偉殷與日媒也能以流利的日文互動,語言天賦或許也是他的另一個特色。2012年陳偉殷赴美加入巴爾的摩金鶯隊,2016年再與邁阿密馬林魚簽下5年8000萬美元新約,創下華人運動員最高身價紀錄。一般而言,球員賽後最多也就是接受兩批訪問,但陳偉殷通常得比其他人更晚休息,因為接受美國、台灣記者訪問之後,他還會非常親切的滿足日本記者的需要。這同樣也是傳達給當時已經旅美第四年的陳偉殷,有時要有擺脫小執著的大局觀,畢竟就美職的觀念,那也就是162場例行賽的其中一場而已。
但大聯盟視投手手臂為消耗品,為了應付每年162場例行賽,原則上設定100球的限制,先發投手的任務就是在這個球數內盡可能拉長局數,5局則是責任門檻。文:李弘斌 美台日三方訪問,前所未見 陳偉殷出生於台灣高雄,高中加入棒球名門高苑工商,2002年IBA世界青棒錦標賽,對韓國隊演出12次三振完封勝,獲得大會最佳左投手,一炮而紅,也讓他在2003年底簽約加盟日職中日龍隊。
2015年陳偉殷新球季初登板於客場先發對決坦帕灣光芒隊,前兩局金鶯就攻下六分領先,結果陳偉殷五局沒投完就用了近百球,被迫退場錯過勝投。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百科全書 vs. 客製化訓練 到2019年為止,陳偉殷共在大聯盟拿下59勝,於歷來亞洲投手中並列第八名,足見他已成功融入美職。
因此在採訪陳偉殷的過程中,也讓筆者感受到以下美、日棒球的差異,值得參考。談到美日文化,會有日本重視團體群性、美國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印象,其實後者未必是一種自私,而是更重視個人的差異性,給予「客製化」對待。
這一點,恰恰呈現出美日棒球文化的差異。如果只會擔任其中一戰的先發投手,為何需要其他場次的球探報告呢?日式棒球的「細膩」,往往像是編寫好一本內容仔細而完整的百科全書,裡面的確什麼都有,但使用者有時候面臨的最大問題,卻是不知道自己需要的資訊在書中的哪個章節,欠缺導引就像大海撈針,往往到後來只能繼續跟別人從事同樣的訓練,無法對症下藥解決個人面臨的瓶頸。陳偉殷是第一個帶著日職資歷赴美發展的台灣棒球員,而且五年中央聯盟生涯已累積36勝,也讓他在2012年代表巴爾的摩金鶯隊出賽後,被美國、台灣、日本三方的媒體記者先後訪問,幾乎是種前所未見的規格。要說這一點有多特別,得先解釋大聯盟賽後的採訪規則。
而在兩周後的「波士頓馬拉松日」,陳偉殷被迫於陰雨天的芬威球場出賽,也是先發4.1局就投出五次四壞,被迫早退。其實陳偉殷在日職並未投變速球,但原本對決右打者的主要武器指叉球(Splitter)在大聯盟逐漸式微,他也開始學習變速球。
修瓦特賽後就說,球季還很長,隊友幫忙打下大幅領先,投手應該放手攻擊好球帶就是。事實上透過大聯盟的歷練,陳偉殷的投球功力又上升了一個檔次,因為美職講究「客製化」、能替面臨瓶頸的選手單獨診斷並提供專屬建議,突破盲點,與「百科全書」般的日式細膩大不相同。
不過比賽打完,當地記者有截稿的時間壓力,都是讓他們先進行聯訪,接著才是球員所屬的母國媒體。修瓦特賽後表示在濕滑的環境下,任何人都控不好球,投手也得改變策略,能投進好球帶、差不多即可。